實戰(zhàn)案例 | 打單過程中,項目失控如何拉回正軌?

在推行鐵三角工作法的過程中,企業(yè)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,如:
在打單的過程中,如何將失控的項目拉回正軌,達成客戶滿意?
如何合理分配資源以實現組織效能的最大化?
怎么平衡效率和合規(guī)的問題?
鐵三角運行機制的適用是階段性的還是長期的?
......
對此,部分企業(yè)與傳世智慧資深顧問李老師進行了深度的探討。本文節(jié)選了其中部分對話記錄作為分享,希望能給更多企業(yè)提供參考借鑒。
圖片來源:攝圖網、傳世智庫等
預計閱讀時長:12分鐘


李老師:這位同學的觀察非常敏銳。
做過銷售的人都知道,打單過程起起伏伏、驚心動魄。有時候以為成交唾手可得,結果卻經常會反轉,以至于成本不斷增加,甚至還會影響當年的訂單KPI。
作為標桿企業(yè)多年銷售經驗的結晶,鐵三角運行機制可以幫助我們解決這個問題。
鐵三角運行機制明確了我們如何組建鐵三角,并詳細闡述了每個角色的職責,包括Sponsor、PD以及AR(客戶經理)、SR(方案經理)、FR(交付經理)等,明確規(guī)定了如何通過公司發(fā)文來確定項目等級,并在商機形成、內部立項后,配置相關資源。

圖源:《華為鐵三角工作法》-“鐵三角”銷售法示意圖
此外,鐵三角運行機制也在各個環(huán)節(jié)設計了相應的標準動作,比如必須做客戶洞察、形成周會紀要等。
設計流程的目的不在于控制,而是為了提高項目的贏單率。
每個流程和模板背后都是對成功經驗的總結,目的是為了讓團隊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”工作。
為什么標桿公司的“銷售小白”僅用了4年時間,就能成為上億美元大項目的“操盤手”?其背后正是離不開鐵三角機制的高效運作。
這些是優(yōu)秀企業(yè)實踐沉淀下來的經驗,同時也已經在其他優(yōu)秀企業(yè)的身上得到了驗證。
通過可控的行為來管理不確定的未來,才是我們的最終目標。

李老師:實際上,這種情況在很多企業(yè)都會遇到。由于交付團隊的資源和精力有限,他們大部分時間都忙于交付工作,因此在售前階段如何高效支撐項目運作是一個挑戰(zhàn)。
從組織層面看,既然公司已經發(fā)文明確項目需要采用鐵三角模式,并指定了FR,在這種情況下,即使再忙,FR也需要參與項目組的例行運作。
鐵三角的運行機制要求FR全程參與項目從立項到合同簽訂的過程,全面了解項目的前因后果,并發(fā)表自己的專業(yè)意見。
在這個過程中,FR必須發(fā)揮主動性,主動思考和提前介入是提升團隊整體效率的關鍵。

一是主動提前介入項目,把交付的經驗帶到前端,跟鐵三角團隊討論方案,跟客戶澄清需求。
只有把前期工作做得越細致、越深入,后端方案的可交付性才可能越高。
二是隨著項目的積累和實踐,FR要學會主動拆解工作,并形成具體的標準動作。
在項目的積累下,FR可以明確知道在何種情況下介入項目,以及介入哪些環(huán)節(jié)能夠有助于項目的順利交付,也就能合理分配自己的時間和精力。
鐵三角之間必須加強協(xié)作。如果FR只是一味地等待召喚,AR/SR也不知道什么時候尋求FR的幫助是合適的,就會導致效率低下和溝通不暢。

李老師:本質上,這是一個資源分配的問題。
鐵三角通常包括AR、SR和FR和三個關鍵角色。在大項目中,這三個角色可以明確分工,協(xié)同作戰(zhàn)。
但在中小型項目中,由于資源有限,可能無法為每個項目配備完整的鐵三角團隊。這時,我們需要思考如何靈活調整這一模式。
首先,我們還是要理解鐵三角的核心邏輯。
在以客戶為中心與營銷四要素之間,鐵三角起到了橋梁作用,但在資源受限的情況下,一個角色可能需要兼顧多個職能。

例如,在只有AR的中小型項目中,就需要轉變思路。
AR既要從銷售的角度考慮客戶需求,也要從技術的角度評估方案可行性。同時,他還要以交付人員的身份把控交付質量、項目盈利性以及客戶關系的深度拓展。
另一方面,我們需要構建和完善LTC流程。通過流程節(jié)點識別項目等級,以便于妥善分配資源。通過固化流程中的這些關鍵節(jié)點,并確保專家評審的參與,我們可以在不增加過多資源投入的情況下,實現所有項目的高質量運作。

圖源:《華為鐵三角工作法》-LTC主流程與鐵三角
這種靈活運用鐵三角運行機制的做法,實際上給銷售團隊帶來了深刻的變革。
這種變革不僅有利于單個項目的成功,也有助于提升公司整體的項目管理能力。
李老師:鐵三角運行機制要求大家要做很多標準動作,無論是進行客戶洞察還是撰寫項目策劃報告,嚴格執(zhí)行的過程其實并不容易。
雖然過程可能會花很多時間和精力,甚至有時候讓人感到很燒腦,但正是這種挑戰(zhàn)帶來了蛻變和快速成長。
在每一次的認真完成,都在幫助我們深化思考,提升能力。反復的實踐,就是在不斷地不斷增長知識、增加智慧、增強本領。
我們總說,能力強的人都是一樣的,能力不行的人各有各的不行。
設定標準化流程的目的是把個人英雄的優(yōu)秀行為分解為標準化動作,設置成不同的節(jié)點,配合以相應的機制,由其他人共同完成,這也是將個人能力變成組織能力的過程,同時也能降低企業(yè)對個人能力的要求。
也許某個員工能力出眾,他能迅速達到90分、95分的高水平,但運用這個機制,即便是普通員工,也能穩(wěn)定達到80分以上的表現。從公司角度來看,這就極大地提升了整體競爭力。

在效率問題上,我們可以利用數字化工具,提升溝通效率,同時確保整個運營過程的規(guī)范性和流程化。
比如,我們某個服務的客戶在推行鐵三角運行機制的過程中,為了提升效率,他們自主開發(fā)了一款會議管理軟件APP。在以往,銷售管理部門開會后需要整理會議紀要,并追蹤其中的待辦事項。
然而,有了這款APP后,我們可以在會議結束時直接分配具體的待辦任務,明確責任人和完成時間。這樣,我們就不再需要專門的銷售管理崗位來整理會議紀要,并逐一催促任務的完成情況。
從長遠來看,流程化管理必然是高效的。
標準化流程讓每個員工都能高效執(zhí)行任務,夠讓員工聚焦客戶價值,在什么時候做什么事,先干什么后干什么,應該達到什么標準,提升企業(yè)效率和競爭力。
關鍵在于我們的態(tài)度和選擇:是將這些標準化動作視為例行公事,還是視為促進項目成功和提升個人能力的工具?

李老師:從2009年開始,標桿企業(yè)開始提煉并實踐鐵三角運行機制。經過十多年的發(fā)展,他們的整個公司組織、業(yè)務流程、管理體系以及IT系統(tǒng)基本都是圍繞這一模式運作的。
盡管時間已經過去了十多年,但具體到某一個項目運作時,他們依然采用的是我們所說的鐵三角運行機制,沒有太大的變化。
這個穩(wěn)定性意味著什么呢?首先,鐵三角模式不僅僅是簡單地明確AR、SR、FR的角色就完事了。
隨著我們業(yè)務體量的增大,我們會更加明確不同客戶群體和不同AR的適配度。同時,我們的SR可能會越來越專業(yè)化,根據產品技術的縱深和分類來設定。在標桿公司的早期,SSR(服務解決方案經理)這個角色是不存在的,但隨著服務業(yè)務的增長,才增加了這一角色。
這么多年下來,隨著業(yè)務的擴展和深入,鐵三角的核心邏輯并沒有改變。它依然是在一線,在最貼近客戶的地方,形成我們的精兵作戰(zhàn)模式。

圖源:《華為鐵三角工作法》-2009 年至今,華為“鐵三角”銷售法從全面運行走向成熟
同時,在中臺和后臺,我們需要有整個管理體系來支撐一線的運作。
例如,我們需要明確誰來負責對AR進行賦能和管理,誰來提升SR的專業(yè)能力,以及如何提升FR的標準動作并進行資源配置。人力資源也需要不斷思考如何確保鐵三角運行體系更加順暢、高效。
此外,數字化系統(tǒng)也在持續(xù)支撐鐵三角的運作。比如,通過構建“云”平臺,將標準解決方案放在云端。這樣,一線同事可以直接在云端查找標準方案,快速形成定制版方案,滿足客戶需求。這種數字化支撐使鐵三角運作更加便捷。
關于何時會有新的變化,我無法給出確切時間。但我認為,鐵三角運行機制的升級和優(yōu)化是永無止境的。
就像標桿公司,即使現在業(yè)務逐漸龐大,他們依舊沒有拋棄鐵三角運行機制,自2013年LTC第一階段變革成功結束后,他們仍在不斷優(yōu)化LTC流程。
如果企業(yè)認定這套工作機制適合自身的業(yè)務場景,那么我們就應堅定不移地實施并持續(xù)優(yōu)化我們的管理體系、業(yè)務流程、配套制度和考核激勵體系,以及IT平臺的建設。
多年來,標桿公司之所以能夠保持業(yè)務量的高速增長,并在惡劣環(huán)境下依然保持利潤增長,其優(yōu)勢就在于他們出色的管理體系。
這樣的體系能讓個人快速成長,同時形成超越競爭對手的核心競爭力,激發(fā)源源不斷的發(fā)展動力。